師夷長技 還有猶豫嗎?

中國游泳張琳劉子歌等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大放異彩,離不開澳大利亞的先進訓練手段。2008年有一篇「醒覺」的文章。做教練,不應固步自封。有風格是好,但外面世界咁大,有好嘢,真係唔學?

奧運評述:中國游泳對“師夷長技”還猶豫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8-17 14:41:03

中評社北京8月17日電/中國游泳此次能夠在水立方有所交待,男子游泳選手張琳獲得400米自由泳銀牌實現歷史性突破、女泳手劉子歌奪得200米蝶泳金牌並打破世界紀錄,看來都離不開來自南半球的因素—-澳大利亞的先進訓練手段。

劉子歌的澳洲教練是肯.伍德,張琳的澳洲教練是丹尼斯。兩人都曾經培養過世界頂級好手。比賽之後,無論選手本人還是他們的教練,都對澳大利亞的訓練水平給予高度肯定。

但是透過報導我們隱約可以發現,盛況不再的中國游泳,不僅在訓練方式上落後於人,更關鍵的是一些人對於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有所“猶豫”,這就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了的。

對學習澳洲游泳訓練水平 有必要遲疑嗎

很多年來,從整體上還能與美國泳手抗衡的,祗有澳大利亞。對這個人口數量遠遠小於美國的國家,能夠在世界泳壇高手迭出,當然離不開游泳技術、訓練水平的支撐。

中國游泳界並不是不知道澳大利亞的訓練方法先進,問題在於,爲甚麽在承認人家先進的情況下,對於認真學習還這麽遲疑?這是需要解釋的,或者說需要有人做出解釋的。

對於中國游泳界的人士來説,不用説都知道技術進步、訓練手段有效是在國際賽事上獲得成績的重要基礎。就像乒乓球、跳水一樣,如果他們沒有在技術和訓練上不斷地尋求突破,也就不可成爲人們心中的“夢之隊”。

但是從斷斷續續的報導,人們可以發現一些怪異:獲得200米蝶泳金牌的劉子歌,當初是她的教練自掏腰包帶她去澳洲訓練,而且她的教練金煒確認:“那一次,我們在澳洲訓練了兩個月,伍德對子歌非常看好。可以說,子歌的基本技術形態就是在那個時候成型的。”前中國游泳隊總教練陳運鵬說,劉子歌的技術合理,省力有效;身體位置平,手腿配合和呼吸十分協調,技術結構和伍德的得意門生斯基佩爾幾乎如出一轍。筆者認爲,從某個角度說,沒有金煒當初的“自掏腰包”,也就沒有此次的游泳金牌。

而此次在奧運會上實現男子獎牌突破的張琳,一向是沉默寡言的,但是他在去年世錦賽後忍無可忍地表示,中國游泳隊的訓練方式有問題,他要出國訓練。有報導說,兩次澳洲特訓,甚至是在國內教練有些不太看好的情況下,張琳完成了質的飛躍。他在澳大利亞『長距離游泳之王』哈克特的教練科特萊爾的指點下接受了3個月的訓練,進步神速,5個月內三破全國紀錄。但張琳的成功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甚至受到質疑,中國隊一名當家人竟然表示:“乾嗎要崇洋媚外呢?”

中國改革開放30年,通過向國外學習所獲得的進步有目共睹。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與崇洋媚外是不同的概念,兩者絕對沒有必然的聯繋。在筆者的記憶中,中國游泳隊在”五朵金花”時代,是當時中國體育界最積極進取且開放的隊伍之一。如今中國游泳隊出現這種“不能崇洋媚外論”,真是令人詫異。

中國游泳隊的開拓精神  現在到哪裏去了

察覺到這種隱隱約約透露出來的遲疑,看到一些當事者對於固步自封、消極對待先進游泳技術和訓練水平的含蓄批評,其實是令筆者頗爲吃驚。因爲以筆者的經驗,中國游泳隊曾經是非常進取、相當開放的一支隊伍,怎麽會出現了這種“阻力”呢?

還是在陳運鵬擔任中國游泳隊總教練時,筆者曾經有一段時間追隨中國游泳隊。當時還有培養了莊泳、楊文意、林莉、錢紅等奧運冠軍的幾位副總教練如周明、張雄、馮曉東等。當時正處於中國“陰盛陽衰”的鼎盛期,筆者曾經向陳運鵬總教練請教中國女子選手出現比較多世界級選手的原因,大概記得他說有幾個因素,一個是女隊員在身體條件上與外國選手的差距不像男子選手那麽大;第二是中國女子選手相對比較吃苦聽話,完成訓練的質量相對比較高;第三是在吸收外國經驗的基礎上,在力量訓練方面有所創新(記得還有水下牽引之類)的方法;第四是對技術動作精細琢磨,比如對每個選手的滑水動作分解改進,尋求最佳效果。他強調,技術創新很重要,科學訓練很重要。記得當時的國家游泳隊教練群,擁有碩士學歷的就有四個。如周明、張雄、孫洪標等。

前東德教練克勞斯是幫助中國游泳實現突破的重要人物,不管人們對他的毀譽如何,但是他確實將“科學訓練”的概念灌輸給了中國游泳界。據知血乳酸測試就是那個時候中國教練群學到的一項科學手段。這種測試在今天已經根本不算甚麽,但是不同的時代就有不同的標準,能夠走在當時水平的前面,就代表著先進。當時使用血乳酸測定,更重要的在於中國游泳隊對於科學訓練理念的接納。

筆者並非要說“五朵金花”時代的訓練手段比現在的好,克勞斯給中國游泳帶來的科學含量比現在的高,筆者相信現在中國游泳隊在這個方面肯定超過那個時代。但是,訓練手段、科學水平都是動態的,祗要能夠在所屬時代是領先的,就能夠帶動更加明顯的進步。

問題在於,原本很重視改善訓練手段,包括積極探索高原訓練經驗的中國游泳隊,甚麽時候開始對於學習外國先進經驗,變得遲疑呢?那種吸收、消化再改良的開拓精神,如今還在主導中國游泳隊嗎?

據報導,山東隊外教、澳大利亞人奧托對中國游泳的閉塞有親身感受。這位執教生涯超過40年的前澳大利亞游泳教練員協會主席、前澳隊總教練,原本希望和中國人分享他的訓練理念,可是,隊伍中除了跟隨他的助理教練,竟沒有一名教練和手下弟子願意嘗試他的訓練計劃。

目前世界游泳強國普遍掌握了“金字塔”式訓練手段的“提純”法,即每周用一定的比例進行比賽強度訓練。和國外選手相比,比賽對中國選手來說實在是太缺乏了。中國游泳現在一年祗有兩次全國比賽,辦了10多年的短池游泳賽也沒有了。為了保證強度,一些教練祗能自己給弟子安排隊內比賽。一個月一次,像正規比賽一樣,有預賽也有決賽。但這畢竟是”苦中作樂”,怎能和激烈的賽場相比?

大凡世界名將,背後都有一個專業的團隊,給他們技術支持,為他們服務。像荷蘭名將霍根班德,他的團隊能提供七個方面的服務,有專門的恢復醫生、心理醫生。美國選手菲爾普斯也一樣,他們的冒尖離不開這些團隊。一位中國隊教練曾經感嘆,中國游泳團隊技術含量低,中國游泳太需要走出國門了。

有英國教練說,中國有些教練的訓練方法,還是歐美六十年代的,非常落後。世界游泳技術已經出現了革命性的變革,特別是水下蝶泳打腿技術。如果是認真關注北京奧運會游泳比賽的人 ,相信會對美國選手充分利用水下蝶泳打腿技術留下深刻印象。美國選手包括此次奪得八枚游泳金牌的菲爾普斯,已經把這一技術練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對於戰勝對手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有中國游泳隊負責人士稱,這是那位英國教練對中國國家隊不瞭解,沒有看到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教練的訓練方式。問題是,上海很多年來都是中國頂級游泳選手的搖籃之一,國家隊“最高水平的教練的訓練方式”連上海都輻射不到,這不是很奇怪的嗎?

游泳的科研跟不上 是資金、人才缺乏嗎?

據《晨報》報導,英國到中國執教的游泳教練大衛稱:中國的訓練方法必須要變,要有一些走在世界領先水準的先進的訓練方法。

當時被聘任為上海游泳隊副總教練的大衛說,一個最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中國游泳的訓練和科研沒有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目前,國外已經是非常先進的了。當隊員訓練的時候,會有科研人員在旁邊做技術分析、速度分析,而且做得是很精細。今天我和其他一個教練在看臺上看中國的運動員比賽,發現即便是中國比較優秀的運動員,他們的劃水頻率、劃幅,和動作的次數,往往是沒有規律性的。在比賽中出現這種情況,說明隊員在訓練中缺乏連續的穩定性的訓練。而這種穩定性的訓練,一是靠教練的意識,還有就是靠科研人員的監控。比如通過攝像機拍攝錄影,通過軟體進行處理分析,以分析技術動作是不是合理。

筆者以爲,大衛提出的上述問題,以目前中國的財力和體育科研人員,在“硬件”上應該不是問題,關鍵是有沒有人組織各類人才參與研究,更重要還在於科研人員的結論能否被教練應用到訓練之中?一個名企業每年都要撥出一定額度的款項作爲研發費用,那麽游泳隊獲得的贊助費用有沒有設立一定的比例用於科研技術的提高與專業設備的使用?中國目前其實用有人數不少的體育科研人員,運動生理、運動醫學、運動力學包括競賽管理方面的專才都有,如何結合他們的專業知識,是很重要的。問題是,科研人員的成果,如何與訓練包括比賽成果,進行全方位的合理整合。

有報導說,中國在科學監測與資料分析等一系列相應的科研手段方面水平頗高,據瞭解,科技應用手段現在僅次於澳大利亞的某所大學,與游泳強國美國相比也毫不遜色。但這些技術與設備的使用效率與之相比,特別是體現在比賽中卻不怎麼樣,起碼從運動員目前的水準來看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兒。

既然科研不落後,原因在哪裏,這個問題有該誰來解釋。

誰才能儘快推動中國游泳的變革

中國人講話向來喜歡含蓄,從選手、非主流教練口中透露出來的一些信息,都是在“有限度”地對一些主導中國游泳發展的力量進行批評。問題是,中國游泳自“五朵金花”之後,還有樂靖宜、戴國宏、賀慈紅等選手,後來就逐漸出現“人才凋零”了。人們現在似乎對於“陰盛陽衰”這個詞已經淡忘了,從中國游泳的狀態來説,這種淡忘就意味著整體水平的下降。

筆者並不否認中國游泳界的領軍人物這些年來也都非常努力,但是問題在於,觀念落後就會導致事倍功半,“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在這裡同樣適用。

其實,一時的成績落後當然是可以接受的,最可怕的是,如果中國游泳界的領軍人物觀念落後,固步自封,與世界泳壇的先進理念越來越遠,那將製造中國泳壇長久的悲哀。

要求迅速改變現狀的聲音其實一直都沒有停止,而且已經有人身體力行。比如2003年,金煒自掏腰包帶領劉子歌和石峰兩位心愛的弟子赴澳大利亞訓練,當時14歲的劉子歌幸運地投師到著名教練肯•伍德門下。如果當初沒有金煒的這個自套腰包,可能就沒有今天劉子歌在水立方為中國奏響國歌。對於金煒來説,“自掏腰包”肯定也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方式;如果不是對國内的訓練方式太過失望,恐怕也不必自己掏錢“自費留學”。

在一些專家看來,訓練理念和訓練方法的革故鼎新,已經成了中國游泳隊刻不容緩的任務。好在,目前有“澳大利亞因素”在難以阻止地發酵,劉子歌的世界紀錄和張琳的男子銀牌,強力地敲打著抱持“不能崇洋媚外”觀點的人的心。

前國家游泳隊總教練陳運鵬表示,張琳成功的意義在於,我們通過到海外“留學”拜師,學習到了世界游泳的先進訓練理念,絕對有利於中國游泳以後的發展!

劉子歌的教練金煒之前就認為,要想儘快提高成績必須向先進國家取經。如今有劉子歌成績做支點,相信一般人已經不會公開反對他的這個觀點。但是,這種至少是方向正確的觀點,甚麽時候才能落實到實處,那就不是金煒們所能決定的了。

“師夷長技”是在百年之前極其封閉的封建中國都有的共識,中國游泳以往的實踐和如今的水平都已經證明,向世界先進水平學習是毋庸置疑的。祗不過,這需要對現狀加以變革。

那麽,這種變革,將由誰來推動?

返回頂端